1942年9月25日,关押在九龙和香港岛的1816名英军战俘(含部分后备军人员及加拿大官兵)被押上一艘7152吨的客货船—“里斯本丸”号。这艘经过改装、安装了军事设备用来运送战俘的客货船,日军却没有在船上悬挂相关旗帜或标志,由此给英军战俘带来了灭顶之灾。
1942年9月27日拂晓,“里斯本丸”号从香港启航,驶往日本。1942年10月1日,当“里斯本丸”号航行至舟山东极附近海域时,被美国太平洋舰队“鲈鱼”号潜艇发现了,不知道船里载着友军战俘,以为是日军兵船,便近距离发射了4枚鱼雷,其中一枚鱼雷击中“里斯本丸”号燃料舱,船上响起了巨大的爆炸声。
这时,东极岛上,一个才13岁的梁亦卷和两个小伙伴此时正在山岗上玩耍,听到巨响后,看见前方海域一艘他们从来没见过的大船冒起了黑烟。当时“里斯本丸”号被鱼雷击中后,搭乘回国的700多名日军已被安全转移到赶来救援的日舰上,而“里斯本丸”号上还留下战俘和几名日军卫队及船员。
据岛上的老渔民回忆:那天是农历8月23,“里斯本丸”号先是尾部下沉,船头翘起,最后竖着沉入大海,沉没时掀起的浪头有半天高。不久,海面上飘来大量的布匹,后来发现海面上漂浮着很多人时,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梁亦卷老人说:“咱们岛上渔民有个习惯,发现有人落海就要拼命相救。”当时岛上只要有船的都出去救人了。青浜、庙子湖等附近小岛198名渔民先后出动小渔船46艘65次,共从海上救起384名英军战俘(庙子湖渔民救起106人,青浜渔民救起278人)。
据几个参与救人的老渔民说:“当时渔船小,一次只能装十一二个人,在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刻,漂浮在海面上的英军战俘没有出现争抢上船的情况,原本已抓住船沿的英军战俘发现船已满员,就主动放弃,等待下一批救援。我们只能拼命划船,回头再去救第二批、第三批……很多英军战俘因长时间漂浮在海上而体力不支,等不到渔船的再次出现就永远沉入海底。”
被救上来的英军战俘大部分被安置在岛上庙内和渔民家里。青浜、庙子湖岛都是濒临公海的悬水孤岛,面积均不到2平方公里,岛上不种粮食,只种少许蕃薯。日军侵占舟山后,小岛就与外地隔绝,岛民生活极端困苦。然而,当那些衣衫不整、极度疲惫的英军战俘被救上岸后,岛上渔民就像对待自己的客人一样,把平时舍不得吃的粮食、鱼干制品和蕃薯等给英军战俘充饥,取出各自的衣服,给英军战俘取暖。
1942年10月4日清晨,岛上渔民正在商议如何把这些英军战俘安全送回国时,5艘日本军舰从沈家门方向疾驶而来,并迅速包围了青浜、庙子湖岛,炮口对准了东极诸岛。他们是日本海军舟山警备队司令佐藤庆藏海军大佐派来的搜岛部队。在校、尉级日本军官的指挥下约200名日军登岛,他们首先控制了青浜、庙子湖岛的所有通道小路,继而挨家挨户进行搜查。
日军把所谓有嫌疑的群众抓起来,任意吊打,有的还被用上酷刑,扬言不交出英军战俘将屠村。英国官兵为了不连累岛上善良的渔民,在军官的指挥下,主动集合,排好队。下午2时,381名英国官兵被日军押上日舰,他们含泪回首向岛上渔民挥手致意道别。但日军怎么也想不到,在他们的淫威和刺刀下,青浜岛还有3名英军战俘—英国军尉官法伦斯、英国商人伊文斯和英国外交官詹姆斯顿,在岛民掩护下躲过了大搜捕。此事,梁亦卷老人功不可没。因为当时他还小,日军没有特别注意到他;其次,调皮的他对岛上地形熟悉,在偶然的一次玩耍中,他发现青浜岛南田湾有个小湾洞。小湾洞是天然海蚀洞穴,口小腹大,深约两米,进洞后分左右两条路,左边一路直通海面,右边一路沿坡向上,洞内可以容纳三四十个人。涨潮的时候,海水淹没洞口,里面却还有很大的空间,从外面看根本不知道这里还有一个洞穴。于是,大人们先叫梁亦卷和其他两个小伙伴把3名英军战俘藏在这里,而后由岛上唐如良夫妇和翁阿川等人日夜保护和精心护理。
3名英军战俘在洞里藏了5天,等日舰不再来青浜海面巡逻时,岛上渔民就把他们装扮成渔民模样,于1942年10月9日由唐品根、李朝洪等6位青浜渔民驾驶着小船,避开日舰的巡逻,经葫芦岛,连夜偷渡峙头海峡,次日抵达郭巨甘露庵定象保安总队第四大队驻地休养。几天以后,第四大队16名官兵护送他们3人到象山,之后转赴重庆。詹姆斯顿等3名英军战俘居留重庆期间,以亲身经历在广播电台上揭露了日军暴行,引发国内外强烈公愤。最后,他们由英政府驻华使馆接回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