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院位于普陀莲花洋畔舵岙村东侧,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47平方米。这是一座为描述晋朝时期从百济(韩国)嫁到普陀的孝女——沈清的故事而修建的博物馆,2005年2月动工,2006年10月建成并完成布展,2007年1月16日,在中韩两国人士见证下对外开放。
沈清是韩国古典小说《沈清传》中的孝女形象,其版本多达200余种,各由其说。而孝女沈清可能在浙江普陀落脚的研究成果却在世际交替之际被韩国历史学家所认可。由于“传说中的沈清婆家”的发现,2000年以来,韩国延世大学沈清学术研究小组和韩国全罗南道谷城郡交流访问团曾先后三次来到普陀进行友好访问和学术交流。2000年11月,双方政府还签署了建立友好交流关系意向书。鉴于中国普陀与韩国谷城的友好交往“缘起沈清”,所以普陀区委、区政府对沈院的建造和布展都十分重视和关注。
据韩国出版《观音寺缘起说话》等书籍记载,沈清原型是韩国全罗南道谷城郡元奉事之女元洪庄。传说洪庄为报盲父养育之恩,捐身弘法寺,寺僧性空法师以“两船值钱的货物”作为洪庄身价,卖给在百济经商的浙东富商沈国公为妻,沈国公把她带到自己的家乡沈家门后,将其改名为沈清。沈清一直不忘在故国的盲父,为使父亲重见光明,她请人制作了570尊观音圣像送往韩国。沈清所奉行的“孝道”思想和“至亲”品格在韩国流芳传世,成为韩国人民宝贵的文化财富,对当时和后代的社会稳定、人民生活秩序产生了深刻影响。
沈院是一座仿古宅第建筑,在此要体现中韩两国文化确有很多难度:一是时代空间大,跨越年代久,要浓缩从中国东晋、韩国百济至今这1600多年历史长河的有关史实,确是一件不易之事;二是两国国度不一,习俗有异,如何使两地有机结合,需布展人员巧妙安排;三是现存资料匮乏,许多史实也很难考证,对布展的历史性与真实性有所顾忌;四是院内涉及主要人物均带传奇色彩,很难与真人真事对应,布展中对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很难把握;五是实物很难征集,大多以仿制品、美术作品替代,有损展示品位。
针对陈列布展所面临的困难,我们查阅了中国晋朝和韩国百济时代的大量资料,对《沈清传》中涉及我地的相关内容进行认真筛选,精心策划,最后在布展大纲中确定了以沈国公和韩国孝女沈清的跨国婚姻为主体,以历史顺序为索引,选取了沈清孝敬盲父、东传观音文化等典型事例,设置了“海路厅”、“孝女馆”、“国公厅”、“沈德精舍”、“清浪榭”、“茶源轩”、“博雅厅”和“印心池”等多个画面,展现中国普陀与韩国谷城两地人民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的渊源历史。通过这样安排,比较形象地还原了一个具体的“沈清”故事。
“海路厅”,即“海上丝绸之路”展厅。这一厅,在布展全局中起到了穿针引线作用。普陀地处太平洋西海岸,与韩国隔海相望,相传秦汉时就与朝鲜半岛有交通往来。晋唐宋元时期,从浙东去韩国贸易的商船相当频繁,浙东越窑的青瓷制瓷技术早在九世纪初传到韩国。沈国公是浙东富商,经常在韩国(百济)经商,如果没有这条海上丝绸之路,沈清也不可能远嫁中国普陀。厅内所展示的“海上丝绸之路浮雕”、“晋朝海商贸易图”、“上林湖越窑遗址”、“古代航线——东亚海流图”等美术作品和仿制的晋朝青瓷“蛙尊”、“鸡头壶”等贸易货物,便是这段历史的印证。
“孝女馆”是全院展示中心。沈清“卖身尽孝”至善至美的形象,历来受到民众重视,享有“万古孝女”之誉,人们专门为其立塔传颂。馆内专制一只“孝女塔”模型,以便点明主题。“朝夕敬奉”、“佛门修身”、“卖身尽孝”、“思念故国”四副壁画,突出了沈清孝行的人生经历。
“孝女馆”中,一堂“沈清思父场景”很能牵制人们思绪。这堂场景,绘制了沈清在中国的生活憧憬;面壁挂有“百佛图”,平台上置仿制的“虎座鸟架鼓”、“古琴”、“镶螺钿琵琶”乐器和“铜镜”、“青瓷熏炉”、“格盘”、“博古架”、“青铜鸟兽纹觥”、“青铜秦公镈”、“青铜马”、“青瓷罐”、“青瓷盂”、“青瓷羊”、“鱼鸟纹漆盘”等生活用品及“经书”、“史记”、“庄子”等古籍。然而,沈清自己幸福,仍不忘故国盲父。出现场景中的沈清形象,是一座硅胶雕制的逼真塑像,她正面朝东北,思念故国,思念亲人。
在“沈清思父场景”下两角,各设一只置有韩国《沈清传》和普陀政协文史委编著的《缘起沈清》的展柜,为整体布展起到承上启下作用,而进门显眼处所挂的周克非和吴晓东两位区委区政府领导“孝是人类美好的语言”、“沈清孝行感动古今”两幅题词,则是对整体布局的画龙点睛。沈院意会沈国公迎娶沈清后专门修建的庭院,“国公厅”是他们主要生活起居场所,分莲香书屋、卧室、绣房三个部分。在此,既有沈清陪同沈国公挑灯夜读的情景,也有沈清绣花等女红劳作场景。
沈国公是一位商人,博古架上置放的晋代玉器、青瓷、铜器、漆器等物,是沈国公部分对外贸易货物;沈国公也是一位学者,善于研究儒家学说,所以在他书架上置放着许多晋代古籍和其他文献资料。他书屋中悬挂孔子画像,崇拜孔子这位“万世师表”,以“学而优则仕”作为留给后世的宝贵精神财富;又以沈氏家训、礼仪风俗教育后代。
沈国公爱妻有加,卧房装饰既有晋朝特色,又尊重沈清韩国风格。衣箱、衣橱中服饰,都是韩国全罗南道谷城郡专程赠送的仿古实物。据近年来韩国专家考证,沈清为使父亲双目复明,早在晋永嘉六年(312),向百济运送570尊观音等圣像,并在圣德山上创建了观音寺,成为名副其实的“东传观音第一人”。沈院内我们设置了一个展厅叫“沈德精舍”,便是传颂沈清东传观音在圣德山建寺的业绩。
该展厅的背景是大型浮雕:普陀山和莲花洋,意思是观音脚踏莲花,佛光弘扬四方。左边展示中国北魏佛像,右边是韩国佛像,从中可以看出,右边由韩国谷城郡赠的观音圣像及谷城观音寺出土的小头佛像,同我国的观音造像相似。从展示对比度看出,韩国这些观音像,就在沈清东传的570尊观音像之中,普陀是中韩“海上佛路”始发地,无可非议。
厅中展示的这只“灵飞顺济”号船模,可意会是沈清东传观音圣像时所用的运送船只。沈清为祈求盲父复明,虔心念佛诵经,“普门品”是她经常诵咏的经书。此厅中堂观音像四周所衬托的立体金字,是“普门品”经书中的一段经文。据传,沈国公在航海途中,也经常诵“普门品”,能使神灵护卫,风平浪静,万事顺心,生意兴隆。这段经文,我们用的是汉字,但一些日本、韩国嘉宾在参观时也能通顺读诵,再次印证了佛教东传的说法。沈院土建时,在庭院中心挖了一个池塘,打算种些荷花,塘边造了一只亭子,供赏花之用。布展时,我们即取沈清来中国是从韩国苏浪浦下船之意,将塘边的这只亭子称为“清浪榭”,“荷花池”改为“印心池”,意会是沈清身在中国,心念故国,两国异地,“心心相印”。 “清浪榭”是沈国公与沈清等家人闲暇赏景场所;印心池既是“沈德精舍”的荷花池,也是放生池。此亭、池也是晋代浙东富商家庭的建筑风格和园林艺术的再现。池中用石粉精制的塑像,我们的本意是一尊古代仕女像,有人却说这是沈清,那沈清就是沈清吧!这尊塑像,与小桥流水交相辉映,同整个院区的迴廊曲径、亭台水榭融汇成雅韵的江南水乡。据传,沈清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熏陶,对汉朝郭巨、三国孟宗的孝顺父母之心十分崇拜,所以我们就在清浪榭的四周放置了中国《二十四孝图》灯箱,显示中韩孝文化源出一处,一脉相承,达到布展格局的有机统一。
中国普陀与韩国谷城郡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弥足珍贵。近几年来由于沈清牵线,交往更加密切,这在“博雅厅”中都得到充分体现。韩国百济时代的历史概貌和谷城郡的现代情况简介,引起人们对沈清故乡的关注;那厅内所展示的普陀与谷城友好访问、学术研究、公务员研修、艺术演出交流、竹筏漂流踪迹及韩国谷城郡赠送给普陀友好访问团的部分礼品,更能使人们激起对“缘起沈清”的亲切感受。为通顺参观线路,我们也可以把“茶源轩”作为沈院陈列的最后一个展室(从“清浪榭”过小桥进“博雅厅”再到“茶源轩”),在这里可以鉴赏“仿晋茶座场景”和“茶禅一味”的普陀佛茶采茶、炒茶、筛茶、验茶四道制茶工艺操作程序,还可以在具有实用性的榻榻米仿古茶室内品茗,以怀古柔情,追忆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据传,沈清在东传570尊观音的同时,也把普陀佛茶及其茶学、茶艺、茶道思想传到了故乡。饮了普陀佛茶,不仅能使父亲双目复明,还能使家乡的父老乡亲清目明心。自此,浙东商人便把普陀佛茶列为对韩国海上贸易的重要商品。仿古榻榻米茶室,既具古代传统,又有异国风情,中外嘉宾席地而坐,共叙友情,古乐低迴,茶香四溢,使人心旷神怡,情趣盎然。沈院布展,历时三个月,共有340多件展品,其中韩国谷城郡捐赠25件,仿青铜器10件,青瓷21件、漆器26件、美术作品(乐器)66件,图片(古籍)66件,场景6个、博古架4只,船模(竹筏)3只。布展整体,主题鲜明,格调统一,错落有致,内外融洽。难怪韩国全罗南道谷城郡沈清事业担当徐享圭会这样称赞:“想不到沈院会如此漂亮,想不到布展会有这么好的效果”。普陀海韵诗社全体会员参观沈院后,对此赞叹不已,社长陈鸣雁并赋诗一首:
晋代丝商海路通,南韩圣女嫁沈公。
皈依佛祖莲缘结,教化乡民孝道弘。
浪榭听涛传信物,茶轩品茗送香风。
苍山碧水清音在,万古流芳此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