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博物馆创新助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助推未成年人教育发展

发布时间:2017-03-03[post-views]

如何让博物馆保持长久的吸引力,让未成年人能够养成走进博物馆的良好习惯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对此,2016年起推出未成年人“第二课堂”教育活动计划,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积极展示“第二课堂”功能,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工作指向,精心策划组织全区未成年人参加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文博实践活动,开展志愿服务,体验特色民俗,弘扬传统文化,尝试通过打造“第二课堂”的品牌,让博物馆成为全区未成年人修身的重要场所和求知求智求实的广阔天地,有力助推未成年人教育发展,推进博物馆公共服务水平大跨步。博物馆今年的观众量7万余人次,其中未成年人约占其中的6成,同比去年增长一倍。主要做法是:
一、用心做事,以未成年人为中心开展工作
优化陈展项目,培育品牌活动。全区海洋系列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兴趣爱好,增加互动项目,充分发挥各家博物馆的场馆特色和资源优势,本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使命,遵循“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的教育观念,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全年先后策划组织了8大类23项参与性、互动性强的教育活动项目,使活动成为未成年人了解博物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平台。在节假日期间,以国际博物馆日、科普日、文化遗产日、“我们的节日”——中秋节、端午节为契机,开展送灯谜、讲座、图展、点雄黄等,帮助未成年人增进对博物馆的了解和喜爱。推出“小小考古家”模拟考古体验,野外动手类活动,面向不同年龄层,提升未成年人野外探索体验,培养未成年人考古兴趣,学习野外挖掘知识。
二、用情维系,馆校共建合作机制更完善
博物馆高度重视与教育部门的共建工作,基本形成了一整套馆校长期合作的工作机制。文博进学校 听讲你我他、海洋生物课堂、孝行天下 情系普博、走进沈院 感恩生活等多层次的讲座活动,向未成年人广泛普及各类知识,为他们提供了锻炼综合能力的平台,结合普陀文化遗产成果、2016年,博物馆到学校开展文博讲座活动共计5场次,参与人数达3500余人次。结合普陀文化遗产成果、海洋系列博物馆、首次采用了P-C-B模式,博物馆搭台,社区跟进,企业联手的机制,举办普博之旅——文化遗产零距离体验活动让未成年人在参与互动中收获知识,增长能力,发挥普博之旅的教育性、宣传性与实践性。招募小小讲解员、志愿者活动为未成年人提供实践平台,发挥学生特长、个体素质及个性特征,参与活动讲解、活动策划、活动引导等工作,为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奉献自己的热情和力量。
三、用力保障,落实未成年人教育工作常态化运行
确保活动队伍保障,指定具体人员负责活动的宣传和推广,做好台账记录,报送活动信息,上传馆网站、传输短信、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完善安全设施,维护好活动秩序,保障学生的安全。推动各类公益性场馆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活动预算均列入年度预算,确保活动开展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