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官窑拍卖热起来 精品价偏低值得收藏

发布时间:2013-08-01[post-views]

提起瓷器投资,藏家总是会先先想到的官窑;提起官窑,以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瓷器为代表的“清三代”又是重中之重,因为当时瓷器的制作工艺和水平都达到巅峰。不过目前“清三代”官窑瓷器身价已高,普通藏家已经开始寻找新的品种。从近期艺术品拍卖市场来看,晚清时期的官窑瓷器正成为投资热点。
晚清官窑瓷器一般指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和宣统时期的官窑瓷器,在中国陶瓷史上这个时期的瓷器一般很少有人提及,因为无论从瓷器的造型、颜色、纹饰、品种、数量以及制作工艺等方面都不能与鼎盛时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相比,但是晚清官窑瓷器有它很强的历史性,实际上它见证了中国陶瓷史从兴盛到衰落的一个过程。
在经历了咸丰年间激烈的战乱,十年的停烧之后,景德镇官窑的制作风格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同治、光绪、宣统的官窑器有许多相似之处。光绪年间烧造的官窑器数量十分巨大,传世品亦极为丰富。据“九江关光绪二十六年分大运传办瓷器报销清册四种”之记录,其中有进呈宫廷的瓷器品种73种,总数24988件,共耗银24872两。可见传世的光绪官窑器数量之多。相较之下,收藏者也就易于购买到此类官窑器。早些年,由于藏家的藏品集中在清三代比较多,无形中对清晚期的藏品比较冷落,因此,清晚期的官窑器价位相应也比较低:例如,一件高度在四十公分左右的清光绪粉彩赏瓶,在2002年前仅一万多元人民币就可购得。同样一件藏品,到2004年就要用七万元人民币才可购得。虽然,这个价格,还不能和清三代官窑器的价格同日而语,但从其勃发的趋势,可以预见它未来走势的端倪。在不远的将来,晚清官窑器,一定会和清三代官窑器一样,呈现出不可阻挡的收藏价值。
最近几年的拍卖中,晚清官窑比较少见,特别是咸丰时期的官窑更没露面,甚为遗憾。晚清官窑中的精品值得关注,特别是咸丰时期短、出品少、质量高,未来有成为市场热点的可能性。另外,光绪年间曾经出现部分仿康熙的官窑,仿制水准很高,品相也好,但与真正的官窑价格相差甚远,而且精品数量也少,上升空间值得期待。
藏家在投资晚清官窑的时候,除了要关注纪年款瓷器,如“大清××年制”的款识之外,还要关注堂名款的瓷器,如“慎德堂”、“大雅斋”等。与纪年款的官窑瓷器相比,堂名款的官窑虽然少了几分“龙凤呈祥”的雍容,却多了几分自然质朴的情趣。
对清晚期官窑器的收藏历史和现状,大致可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就收藏家而言,由于以前藏家比较推崇明三代和清三代的官窑品种,而忽略了清晚期官窑器的潜在价值,故现在收藏正逢其时。
其二,由于历史原因,清晚期官窑器种类较多、存世量亦较大,可供选择的品种的余地亦较大,而且其中不乏可与清三代精品比肩的器型和种类,因此,现时藏之,可谓明智之举。
其三,从现时各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成交资料看,晚清官窑器越来越为藏家所看重,价格正日益升温,价格上升节奏已与清三代官窑器趋于一致——三年翻一番。其投资价值的凸现,正恰逢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