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瓷器中,官窑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 北宋官窑传世品很少,形质与工艺与汝窑有共同处。器多仿古,主要有碗、瓶、洗等。胎体显厚,胎骨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质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著称,不同于南宋官窑和汝窑及龙泉窑瓷器。底有文钉烧痕,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南宋官窑瓷器胎为黑、深灰、浅灰、米黄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质细腻。釉面乳浊,多开片,称为“蟹爪纹”,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等。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足上却偏赤铁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 器型除碗、盘、碟、洗等日用器皿外,还有仿商周青铜器的尊、鼎、炉、觚等陈设瓷和祭祀用礼器。
在鉴定宋代官窑瓷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造型
作为宋宫廷的御用器物,官窑的造型变化较多,这不仅表现在品种的丰富上,也表现在同类器物的变化上。但无论怎样多和怎样变化,陈设瓷造型端庄、气度不凡,日用瓷器规整、制作精良是不会变的。而仿品则徒有其形,而无庙堂风度。
2、胎釉
胎,官窑瓷器的胎土淘洗极为精细,由于胎泥中掺入大量的紫金土,故胎色较为深沉,有浅灰、灰、深灰、褐、黑褐等色。虽然胎体较薄,但十分坚致。在20倍放大镜下,可见其胎质极为紧密,也正因为此,在鉴定时只要用手掂分量,就会有“八九不离十”的感觉。
官窑器物的釉色以青为主,有天青、粉青、月白、灰青、米黄、翠青、浅青、淡黄、浅紫等诸色。尤以粉青为最佳,天青次之。由于是多次施釉,其釉层较其他窑口要厚,并且釉质格外莹润,釉面失透,有玉质感。开片是官窑的一大特征。但并非有开片的就是官窑器物。官窑的开片大体上有两种,一是大而稀疏,呈色较深;二是小而纤细。开片的颜色有多种。
3、纹饰
官窑器物以釉色和器型取胜,绝少有纹饰,如遇饰有纹饰的器物尤要当心。
4、款式
官窑器物的另一典型特征是“紫口铁足”。由于底足露胎,而口沿的釉汁下淌亦微露胎色,故紫口铁足现象并存。另外,碗类器物的口沿下时有堆釉现象,积成一圈的釉,外观不易发现,用手抚之方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