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之年 奋发有为——记舟山普陀区文物普查队队员俞保根

发布时间:2013-08-01[post-views]

俞保根生于1940年,1957年参加工作,1971年进入舟山普陀县文教局,随后便一直在文化(文物)系统耕耘,至今已经整整39个年头。2000年退休后,他又被返聘筹建普陀博物馆,开馆后仍然从事博物馆的征集、展示、研究工作,现任普陀博物馆顾问。鉴于其在文博工作中的突出表现,2006年,俞保根被省文化厅授予“全省优秀业余文保员”称号,2007年评为“舟山市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
  2007年,由于年事已高、身体欠佳,加上老伴过世不久,在子女们的强烈要求下,俞保根向上级提出彻底退休的打算。但这时恰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面铺开,领导考虑到他从事文化、文物工作多年,对情况比较了解,又有一定的技能和经验,于是请他带领年轻队员完成这次普查任务。他没有丝毫犹豫,欣然领命,成为了普查队里的“老俞伯”。
  作为一位老文化(文物)工作者,俞保根对自己的职责有着清醒的认识。在日常工作中,他一方面保持严谨细致的作风,从不草率了事,处处以高标准、严要求来衡量;一方面又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从不以老资格自居,对年轻人关心备至、有问必答。久而久之,他成为了队伍中的主心骨,队员们和他在一起,心里就感到踏实。虽然不懂电脑、GPS等新玩意,但俞保根在野外勘查、抄拟文稿等方面尽心尽力,尤其是对登录资料的文字稿严格把关。除自己的稿子外,他还认真检查其他年轻队员的稿件,有时甚至当面提出意见,而年轻人对这位“严师”历来心服口服。下乡时,有些乡镇看到普查队伍里有一位老人,常常会开玩笑地问:“你们之间有代沟吗?”队员们总是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之间只有敬重和友爱。”
  考虑到年纪的关系,领导总是一再叮嘱队里务必要好好照顾俞保根,不能让他爬山,更不能过度劳累,但老俞却从来不在意,照样和年轻队员们一起顶烈日、冒寒风、跋山涉水、飘洋过海,还带头穿树林、钻刺丛。郑家山、牛鼻岭、外山头、岭陀山、石卧岗等山岭中,无不倾注下他的汗水;白沙、登步、蚂蚁岛、桃花、虾峙、六横、东极等岛屿上,无不留下他的足迹。普查试点时,由于交通不便,实地调查基本只能依靠步行。而在整整三个月的时间里,俞保根从来没有缺勤过一天。这种无私无畏的执着精神着实让每个人既钦佩又感动。
  除了身体力行外,俞保根还勤于笔缀,近年来先后发表多篇关于文物普查的文章。在帮助展茅街道筹建“五匠馆”时,他利用普查资料,巧妙地将展茅五匠的野外古建筑工艺等内容加入到陈列中,弘扬了优秀民俗文化,也有效利用了文物普查的成果。为配合“沈家门港开埠600周年”纪念活动,他又根据文物普查素材,加班加点赶写了六集电视纪录片《渔港史迹》的文稿。每当有人称赞他老当益壮时,他总是淡然一笑:“能在古稀之年为文博事业尽自己绵薄之力,也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在以俞保根为代表的普查队员的不懈努力下,普陀区迄今已对全区12个乡镇(街道)、62个社区、176个行政村进行了地毯式普查,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91处,其中复查26处、新发现91处,基本完成了实地调查阶段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