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元前284年托勒密在亚历山大里亚城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博物馆以来,博物馆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并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博物馆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我国的博物馆也是随着近代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变革而产生的。1903年,张謇在南通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成为我国博物馆的发端。回顾我国博物馆100年来走过的路程,可以看出在以下三个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博物馆建筑“生态”、“环保”意识的突出
博物馆建筑作为社会文化事业的公共设施,是博物馆开展工作,展示自身特色以及实现其社会功能的基础。博物馆馆址的选择、布局和结构的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正确的设计理念指导下进行。我国以往的博物馆建筑多是在传统历史建筑改造的基础上建成的,这样做有一定的方便条件,既保护了历史建筑,又突出了博物馆的文化特色,但也极大地限制了博物馆自身特点的发挥。在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博物馆建筑可用空间越来越小,不要说吸引外来展览,即使是自身藏品的展出也无法顺利进行。过去博物馆馆址的选择多在风景优美、环境幽静或颇具纪念意义的地段,建馆之初吸引了大批观众,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以及城乡规模的扩大,一些博物馆逐渐丧失了原有的优势,变得门庭冷清也就不足为怪了。
为了使博物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其建馆之初就应有一个整体的规划,用长远意识来看待博物馆的发展,而不能用功利主义的态度从事博物馆的建设。博物馆作为人类社会的公共文化设施,其自身建筑亦应考虑到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建筑方面更好地体现出“生态”、“环保”意识。可喜的是,一些博物馆专家已经开始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并已有一些学者开始撰写这方面的文章,这必将极大地推动博物馆建筑事业的发展。
二、博物馆陈列“人本主义”思想的加强
博物馆陈列是博物馆教育大众,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手段。藏品陈列是大众了解博物馆的窗口,陈列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博物馆的收益。博物馆建立之初,陈列的藏品均以精美的为主,以体现博物馆收藏之丰、价值之大。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精美藏品的陈列具有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大众不再满足于只欣赏美妙绝伦的展品,而更多的是想探求藏品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鉴于大众知识水平及欣赏水平的变化,博物馆陈列设计理念亦应有所变化,更多地体现“人”这一社会主角的方方面面,即以“人本主义”思想来指导博物馆的陈列。当前科技水平的提高,为博物馆的陈列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另外,计算机的普及也为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原有博物馆的陈列多以展品配以说明牌和图片,既显得呆板,又不利于参观者了解展品的文化内涵。现代博物馆的陈列为了适应大众的欣赏口味,在运用现有科技手段的基础上,应使展品更多地“活”起来,展示给参观者一个活灵活现的生活场景,使观众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真正达到获取知识、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博物馆藏品“精品意识”的强化
藏品是博物馆开展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藏品的数量和质量对博物馆的建设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博物馆的发展过程中,藏品的收集与管理受博物馆设计理念和陈列理念的指导。过去博物馆藏品的收集着重于精美物品的收集,而对能够反映文化内涵的日常生活物品重视不够。固然,精美物品的收集为博物馆的陈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决定了其不只是满足人们求胜心理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要为人们提供知识,使大众了解藏品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如今,博物馆界提倡“陈列精品意识”,同样在藏品收集与整理方面也应树立“精品意识”。要树立藏品的“精品意识”,必须改变以往只注重精美物品收集的传统观念,更多地加强藏品内部联系的研究,体现藏品背后人的活动。藏品中的精品不仅包括精美的物品,而且还包括能够直接反映人类活动以及社会发展的日常物品。这就要求管理者既要通晓博物馆管理的基本知识,又要通晓文物的基本知识,对藏品的内涵能够给以准确的界定。
中国博物馆自上个世纪初产生以来,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在新形势下博物馆的发展同样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而且许多问题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为了使中国博物馆事业取得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强博物馆理论研究的探讨,使多学科都参与到博物馆建设中来,加强多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博物馆陈列方式,使博物馆适应新形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大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