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既不是一种新的技术,也不是一种新产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各种各样的智能终端设备得到广泛使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监控设备、各种样式的传感器随时随地都在产生大量的数据。它的到来,对博物馆而言是不可多得的机遇,我们应当抓住机遇,改变固有的思想观念,给博物馆带来新的发展。
(一)为观众提供个性化服务
从掌握的相关数据出发,合理的评价和分析相关的受众数据,从而切实提高博物馆实际服务的质量。观众人数、每个展览的观众流量、观众参观活动的数量、不同时段的观众人数、年龄组成、来源、类型、消费和信息数据,现在,很多博物馆都已经利用各种渠道来进行收集。以普陀区博物馆为例,主要接待的服务对象以未成年人为主,通过总结和收集一些未成年人比较关心的内容,我们适当的调整各年龄段的讲解词,使之更有效更亲和的将博物馆推荐给未成年人。
(二)文物信息化,并为学术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应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的藏品数据和以往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大量百结构化数据的补充,将会给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和研究以及其他专业研究带来新的发展。
这几年,普陀博物馆就在网站的馆藏板块,将馆内1270件藏品中,择选出57件普博藏品、8件精品赏析,运用高清单幅、物品多面的展示技术,使藏品的信息突破时空的限制,让文物活起来,极大丰富了博物馆文化遗产资源的展示和宣传。文保单位板块,清晰罗列省市区及文保单位24处,区级文保点9处,通过文字说明、图片呈现,讲述文保单位背后的历史故事,从而达到公众保护的意识提升。
(三)为宣传推广提供新平台
1、最近几年,随着新媒体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在博物馆行业中,新媒体技术的使用也愈加的普及。在一个新的由官方微博、社交平台、博物馆网站、数字博物馆、虚拟展厅、智能导航系统等新技术构成的媒体平台上,博物馆与观众互动娱乐,增强互动和交流,同时也生成大量的观众数据。普陀博物馆在网站设有720度全景体验,实现网上看展馆“身临其境”,随意行走在展厅内,拉近距离观看展厅、展品的角角落落,凸显展馆的建筑特征和历史文化特色,呈现出多视角、个性化展示效果,实现场景动态转换达到的清晰感和震撼感。
2、在对外宣传教育方面,博物馆应用上述的一些新媒体平台,更是可以线上分享藏品、历史知识、组织线上线下活动,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各人群对文物及古建的喜好,针对性的推出展览,“请进来,走出去”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不仅能提高大众对文物的兴趣,还能更好地推广历史知识及传统文化。这两年,普陀博物馆也在活动中不断推广微信和微博公众号,让群众通过扫描两维码的方式,更多关注普陀博物馆的官方微信和微博公众号,提升普陀人的文化传播力,激发大众对数字博物馆的浏览,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公众也可以在平台上留言,让数字博物馆搭建起与公众沟通的桥梁,公众可以推荐信息资料、展览需求,抒发个人想法,推动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