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考古所对普陀境内的古香道调研有新进展

发布时间:2017-11-28[post-views]

普陀山属中国四大佛教胜地之一,从元代以来,去普陀山的进香线路逐渐形成。为深入挖掘普陀的进香文化和历史传统文化,区考古所对普陀的进香古道进行了认真调研,并形成了调研文章。
据调查,在元代,去普陀山进香的通道主要有四条:第一条,国内外香客分别从宁波的镇海、郭巨、穿山等直接乘船到普陀芦花浦,再到塔岭下(即原孟嘉庙旧址)下船,翻越里山到沈家门塘头陈家后摆渡;第二条,自四明(今宁波)陆行九十里,过穿山渡至大谢,再经嵩子渡至昌国州(今定海)陆行六十里至陈家后过渡去普陀山;第三条,嵊泗、岱山及普陀境内海岛香客多在各自所在地直接乘船前往普陀山;第四条,昌国(今定海)东南的马岙、干览、白泉、北蝉及茅洋、大展、小展等地香客大都经大展田公岙,过风山岭,翻越里山到陈家后过渡前往普陀山。调查中发现“里山”是名副其实的进香集结点,而沈家门陈家后(现属东港街道)是去普陀山的重要渡口。同时调研发现,伴随着进香线路的形成,供香客休息容身的接待寺也顺势而建。普陀境内曾有两处接待寺,一处是位于塔岭间的古接待寺,位于里山凤尖山的西侧和塔岭东侧之间,这座古寺院维持了180多年。另一处在沈家门,明成化元年在沈家门深岙(原天打岩山腰海拔59米处)新建。现今的沈家门接待寺为迁址重建,目前已具相当规模,建筑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1999年8月被普陀区政府公布为区级文保单位。2016年11月,该接待禅寺获批国家2A级景区。为此,进香文化的挖掘,旨在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促进普陀“全域旅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