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里斯本丸号”

发布时间:2013-09-26[post-views]

东极大营救——“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始末

1942年10月2日,日军押解英军战俘的“里斯本丸”号行至中国舟山东极(青滨岛)外海时,被美国潜艇鱼雷炸沉,数千英军战俘跳入海里逃生。东极渔民见此情景,自发摇着小舢板,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地驶向大海把战俘们从水中救上船,展开了一场东极大营救……。
如今回望那片汹涌澎拜的大海,事件幸存者和经历者讲述当年的故事,为我们揭开了那段尘封了近70年的历史。

“里斯本丸”号遭袭

1941年12月,日本在偷袭珍珠港的同时,集中兵力从中国华南地区向香港发动进攻。12月25日,香港沦陷,大批守卫香港的英军被俘。
1942年9月25日,关押在九龙及香港岛的1816名英军战俘被押上了日军的“里斯本丸”号。这艘安装了军事装备的客货轮,没有悬挂相关的旗帜或标志。
9月27日拂晓,“里斯本丸”号启航北上,驶往日本。9月30日晚,潜伏在上海南部海域的美国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第81分队的“鲈鱼”号潜艇发现“里斯本丸”号,便一路追踪。10月1日,当“里斯本丸”号途经舟山东极附近海域时,“鲈鱼”号潜艇近距离连续发射了几枚鱼雷,其中一枚鱼雷击中“里斯本丸”号的燃料舱,船上响起了巨大的爆炸声。当天下午,搭乘“里斯本丸”号回国的700多名日军官兵安全转移到前来救援的日本海军一艘驱逐舰和另一艘运输舰上。此 时,“里斯本丸”号仅剩下战俘、日军卫队和船员。
为防止战俘骚乱,日军封闭所有舱口,并钉上木条,盖上防水布,用绳索捆住,战俘缩在船舱里既无照明,有隔断了新鲜空气,令人窒息。失去动力的“里斯本丸”号经过一天一夜的漂流,船体开始倾斜下沉。次日上午8时左右,“里斯本丸”船长决定弃船。
日军运输船随即派出救生艇,带走船员和大部分卫兵,仅留下六七个卫兵在甲板上监视战俘,企图让所有战俘与“里斯本丸”号一起葬身大海。

东极渔民舍命相救

强烈的求生欲望使英军战俘们死里逃生寻找新的出口,终于找到了一条通往舱口盖上的木梯,打开舱盖,爬上甲板,船上的日军立即开枪射击,战俘们被迫撤回船舱。不幸的是,关押在3号舱的战俘集体遇难。1号、2号舱的战俘们不顾一切地冲上甲板,纷纷跳入海中逃生。周围大小船上的日军非但不救,还用机枪,步枪一阵射杀,并驾船向落水的战俘冲过去。甚至当战俘好不容易才爬上日船垂挂的绳索时,又被日军野蛮地踢下去。
东极到的老人还清晰地记得1942年10月2日这一天。那天清晨,渔民们跟往日一样出海捕鱼,远远望见东极岛以北的公海上驶来一艘巨轮,当它距东极岛7海里处时,突然发出一声震天撼海的巨响,一股巨大的水柱随之冲天而起。霎时,巨轮的尾部猛地一沉,船头向上翘起,巨轮上的人和物品一股脑地滑向海中。过了一段时间,海面上漂过来散落的布匹等物品,一些渔民摇着小舢板想看个究竟,当靠近货物的时候,发现冰冷的海面漂着很多死尸,浮木上趴着好多奄奄一息的外国人,拼命在海面挣扎着。
“人命关天,难道眼看着他们死掉?”舍命救海难,这是舟山渔民的传统美德,淳朴的渔民们第一感觉就是救人要紧。“快来救人啊,快来救人啊”,附近小岛渔民见此情景,自发驾着小舢板出海救人,行动很快展开。大家有的用手拽、有的用竹竿拉、有的干脆直接就跳到海里去救人,船舱里装满了就送回码头,回来再救。他们顾不上风急浪大,能救一个救救一个。整个营救行动从早上9点直至黄昏,200多名渔民奋力救起了384名英国战俘。
当时,被救的大多数英军战俘紧着背心短裤,又在海水中挣扎了很久,体能消耗殆尽。被救起的英军战俘大部分被安排在“天后宫”庙宇里,少数上伤重的人住在渔民家里。并不富裕的渔民们目睹英军战俘的惨状,自发拿出家里节省下来的大米、番薯、鱼干和鸡蛋等食物,翻出仅有的旧衣袄等御寒衣物送给英军战俘们。中国渔民的朴实、热情是英军战俘们深受感动。有的英军战俘拿出自己珍爱之物作为纪念品赠给淳朴善良的渔民,感谢他们的救命之恩。
第二天,天刚亮,5艘日本军舰包围了东极岛,日军端着刺刀挨家挨户地搜查,甚至将一些老人吊起来严刑拷打,警告当地渔民不得窝藏英军战俘,否则将放火焚烧全村。躲在暗处的英军战俘们知道,如果再这样躲下去,岛上的渔民肯定会被日军全部杀死,于是他们集体走出藏身地,渔民们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英军战俘门被重新押上日军军舰。但是,日军万万没有想到,在他们刺刀的威胁下,竟然还有3名英国战俘在渔民的掩护下躲过了搜捕。这3人分别是伊文斯、詹姆斯顿和法伦斯。渔民们把他们藏在小岛北面悬崖下的小湾洞。几天后,这3位英军战俘换上渔民服装,隐藏进一条舢板内,由定海抗日自卫大队秘密送出东极岛。
1943年初,3位被救的英国人辗转来到重庆,由英国政府驻华使馆接回。事后得知,在“里斯本丸”号事件中,只有这3名英军战俘逃脱日军之手,巨轮上未及逃离及落水后被怒浪吞噬的罹难者达2000余人。“里斯本丸”号上的英军战俘的悲惨命运震惊世界。

纪念馆镌刻着人性光辉

世事沧桑,斗转星移,“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已经过去了近70年,当年参加营救的200多名渔民如今只有13位还健在。就连原先尚有桅杆路出海面的“里斯本丸”号,也随着潮起潮涌和海底地势的变化完全湮没,但动机与民用就英军战俘的故事至今仍被中英两国人民传颂着。
战争年代里,渔民们自己的存活都是一个未知数,他们却选择了舍命勇救,宁可自己挨饿受冻也要给英俘充饥御寒,他们知道生命的可贵,但依然敢用生命保护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英国人。他们是一群感动世界的中国人。幸存者们以亲身经历告诉世人:一场巨大灾难从天而降,他们中的一些人,随船永沉大海,而另一些人,却遇到了一群质朴善良的中国渔民。
幽幽的海水带不走两国人民的生死友情。为了纪念这个悲壮、充满人道主义关爱的故事,弘扬中国人民英勇救义的伟大精神,舟山市政府在东极岛兴建了“里斯本丸”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舟山爱国主义红色旅游线路中的一个景点。当年营救过遇难英军用过的小舢板模型,藏身小湾洞的遇难英军用过的小油灯,英军战俘们留下来的那些刀叉,还有他们送给当地渔民的赠品都作为文物保留在东极历史文化博物馆内。所有这些都传承了舟山渔民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勇救英军战俘的历史,触摸着舟山渔民那一份善良、淳朴、热情和勇敢,展现着舟山渔民乃至中国人民的义举和永不磨灭的人性光辉。

作者:张后胜 张亚丽
本文选自《环球军事》杂志2010年4月上半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