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横庄公庙

发布时间:2017-07-28[post-views]

杜庄村位于六横岛南部,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小村庄。
村上有人居住的历史大约追溯到两百多年前,史考宁波昆亭刘氏家庙家谱:

刘氏十三世盛材公之子齐易,字周经,盛商公之子齐律,字士法。表兄二人携家眷约于乾隆四十年(公元1776年),飘洋过海,艰难跋涉到达杜庄秀唤岙(今为秀官岙)贺家山上,作为第一代居民养津生息逐步建庄。

当代《六横志》记载有“氽来菩萨”的传说。很久以前,从海面上氽来一口棺材,氽到滩涂边上在泥涂里搁牢了。村人打开棺材发现里面有个死人,是个男的身穿官服,后来从官服里又翻出一张纸,找识字的看了说大官姓庄。这样一来村人七嘴八舌的讲开了,有人说这位大官一定为百姓做过好事;有人说这位大官氽到阿拉这里来,阿拉这里可以太平了。最后大家统一想法,这位大官以前为百姓做过好事,请都请勿来,现在他自己来了,日后要为阿拉做好事了。大家一起拿来铜钿,为这位大官举行葬礼,并造了一座庙即“庄公庙”,供奉“庄公菩萨”。因为这位菩萨是氽到泥涂里葬的,故此庄公庙周围的村庄取名为涂葬村,后来又叫成谐音的杜庄村。
庄公庙的原庙址为现在的小湖社区办公楼所在地,距现庙基约五百米。现在的庄公庙为清咸丰四年(1854)建造。清光绪《定海厅志》记载:

庄公庙,在杜庄咸丰四年首事刘经和募捐建。

宣统二年(1910)维修。
新中国诞生初期,庄公塑像被挪移,庙被改建校舍。文化大革命时期,庙内菩萨、戏台被敲掉,庙作为校舍延用至一九七八年。
上世纪八○年代初,通过洪华琪等村里一批老人的倾心投入,精心组织,庙宇得以重修,庄公庙重放光彩。
1988年再修。庄公庙朝东偏西,占地面积五百二十五平方米,建筑面积四百六十二平方米。现有前后大殿各五间,中间设戏台,左右厢房(楼)各三间,形成一个四合院。后大殿五间,通面宽二十一米,通进深十米。明间五架梁。前设廊子,后檐单步梁,用桁八根,五架梁上用两月梁承托脊垂柱,垂柱下设吊篮。五架梁下设随梁枋,之间设三攒隔梁斗拱,左右次、尽间均用穿斗式。金柱和前檐柱间设月梁,雕刻细致精美。单檐硬山顶,屋脊两端微翘起,中间装饰有一段滚瓦花脊。屋面盖小青瓦。戏台呈正方形,四柱落地,其中后两根柱用前殿后檐柱代替,前两根用石方柱,前后檐平身科各四攒,左右檐平身科各五攒,五踩重拱计心造,内用四角老戗内伸承托方形卷棚藻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庄公庙于1989年12月被公布为普陀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庄公庙建成至今,庙里供奉着除大殿上氽来菩萨之外,陆续请进的文昌帝、财神爷、土地公公等大小菩萨神灵共有三十余位,菩萨塑像基本以木材雕刻、泥塑而成。全村村民基本都信仰神灵佛教,自打有了庄公菩萨,村民们年年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条件好时每年正月庙里戏台都要做戏文,那时叫灯台戏,时间从正月十三至十八至少五天,唱给庙里的菩萨听。在这几天里庙里香火一直点着不能熄灭。戏班一般请的是宁波象山一带的民间越剧班子,一天两场戏文,分日场和夜场,村民们自备椅凳观看,庙里日夜灯火通明,好不热闹。旧时的灯台戏由沙头包、贺家包、东包、沙岁包(类似四个生产小队的划分)轮流包办,后来一般是向庄公菩萨还愿的村民来安排,内容除了做传统戏文之外,还有唱书,唱书即翁洲走书,是舟山的独有曲种,在普陀区、定海区均有分布。普陀一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叫“六横走书”,七十年代又因舟山旧名“翁洲”而易名。据《普陀县志》载:“清同治末年,翁洲走书由定海马岙传入,在六横形成地方曲种。”此外,在庄公菩萨生日当天,大菩萨面前会供上全副猪羊以示祈福。因庄公菩萨生日无法考证,在文化大革命以后,村里几位德高望众的老人定下菩萨生日为农历二月十九,后来发现该日子与观音诞辰日相同,所以近二十年来已将菩萨生日定在农历二月二十。每年农历七月三十地藏王菩萨生日时,庙内庙外香火也很旺,村民们每家每户挑上一桌子好菜好饭,摆在庙门口点上香烛祈福许愿。
庄公庙除柱首外,旧时庙里还住着管庙人(俗称庙堕婢)。
笔者从现庄公庙管理人洪仕安老人(洪华琪的儿子)那儿了解到,庄公菩萨的确有点灵气,他家的房子固来就在是在现庙宇旁边,与庙墙只相隔一条七十厘米宽的小道。以前家里的房子简陋,从草房到土房再到现在的砖房,隔音差时,每每村里有人去世时,在深夜就会听到庙里传来的声音,像是“啪!啪!啪”拍桌子的声音很激烈,老人们说可能是阳间人过世到了阴间,由庄公菩萨在阴间升堂问训,因为天亮后如果去庙里,会发现庄公菩萨前面的那块青石板上定有一层油,似乎有人在那长久跪过一阵。近代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这种声音也听不到了,那菩萨前石板上的油也再未见过,有些蹊跷。听村民们说,庄公菩萨求签也挺灵,村上有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生了病到上海看医生,检查出来说是肝癌晚期。家人到庄公菩萨前求签,签书解说“疾病极愈”亦不太相信,可后来过了一段时间,这个村民的病居然消失了真好了,那家人感恩菩萨显灵,速到庙里还愿跪拜。
一方水土养育芸芸众生,村人说庄公菩萨作风低调,原因是村民几次求签问询菩萨是否将他的塑像做得再大一些,菩萨皆不赞同。历经风霜的杜庄村,民风淳朴。

村庄初成规模时,主要有玉圣、仁房、志房三大刘氏家属各居一地,之后又有王、李、张、徐、俞、黄、周、洪、贺、邬、沈、胡、钟、曹、顾、陈、夏、虞、骆、练、岩等各处移民于此,人口比现在多。近年来,随着“大岛迁、小岛建”,杜庄村目前总户数二百二十三户,总人口仅七百余人。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六横来说,杜庄村集体经济一向薄弱,除庄公庙之外,村人引以为豪的还有村里的一处古树林,沙岗古树群在庄公庙西北面,占地六千五百平方米,百年古树多达二十三棵,其中一株相林树有十八衩,传说有十八个根头,长着十八只金小鸡,每逢有雾天气,这十八只金小鸡就会出来。直到现在,村里百姓还遵守着一个规矩:沙岗树只能养,不能折。不管什么人,如果去折沙岗的树,十八只金小鸡就会跳出来叼人之后并逃走。一般百姓造房,朝向总是坐北朝南,或背景靠山,而这儿百姓造房,背景是靠这十八只金小鸡,坐西朝东。
杜庄村虽一面临海,但古往今来实际上只能算是农业村。早在公元一八五四年,村上小岙畈大塘已竣工,部分村民在农田劳作之余,也会使用小舢板之类船只在海湾附近,撒些小网,捕捉一些小鱼小虾,浅海撒网作业方式历史悠久。上世纪七○年代,杜庄靠海一边群围塘的建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民海上作业继续发展。没有群围塘之前,村里有户人家做跳板船生意,线路只单一的从杜庄到宁波昆亭,运输点货和人,生意倒也一般,而到荒年来时,这艘船被部分村人当作外出求生的一线希望。
村里七十六岁的徐姓老人回忆自家的陈年往事,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饥荒,他的父亲病死,母亲一人带着他和妹妹生活艰难,填不饱肚子,那年他十二岁,妹妹九岁。为了生活,母亲带着俩孩子乘跳板船到了宁波昆亭谋生,想不到连讨饭都填不饱肚子了,死活撑了两个月,最后为了生活下去,一家三口各奔东西。母亲在宁波大户人家做“娘姨”(佣人),他被带到浙江龙泉一户地主家当放牛郎,妹妹在宁波昆亭当作了童养媳,解放后一家三口才得以团圆。
在一九五〇年代初,土改时,杜庄村要评富农,可按当时标准村上竟无富农可评,可想而知村民生活几乎家家穷、家家难。现在的杜庄村还是个纯农业村,改革开放以来,推行三十年土地延包,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大部分劳动力转向了第二、第三产业。村民心态平和,安居乐业,青山绿水,地理位置倒也得天独厚,为一方清静休闲之地。近年来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投入挺多,庄公庙门口不远新建了杜庄广场和一座小花园,村道、河道旁栽以香樟、红花、桂花、茶花、杨柳等,绿化率达百分之九十五。
二〇〇八年,杜庄行政村被评为省级小康示范村、省级绿化示范村。庄公庙还在那里,保佑着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