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舟山群岛历史悠久,自上世纪70年代发现了大衢孙家山遗址、马岙遗址、白泉十字路遗址外,近年来又相继在定海金塘海域、普陀虾峙海域、东极海域等水深90~98米处深海发现晚更新世古哺乳动物化石、木化石及用动物骨、角加工而成的骨角器,并多处发现在动物骨骸上有古人加工的痕迹。特别是舟山海底木棒化石的发现,成为距今四万多年前舟山有古人类活动的可靠物证。(下图)
我国著名的旧石器考古专家张森水先生在评价这一发现时说:“舟山木棒的发现不仅是我国成为拥有旧石器时代木质工具的第三个国家,而且还有另一层意义:提醒中国旧石器考古工作者应重视木质工具的研究”(早在1911年英国克拉克当—昂西就发现过一件木矛头,尖部用火炙过,以防腐加坚,1948年和1992年在德国几个旧石器遗址中也曾发现过木矛)。
舟山海域水深90~98米处哺乳动物化石、骨角器、木棒的发现,首次揭开了浩瀚的东海海底两万年前曾经是大陆的一部分,是远古人类从舟山通向福建、台湾、日本及宁绍大陆的坦途。那时的舟山(目前为东海大陆架)没有惊涛骇浪,没有暗礁浊流,而是一片连绵起伏、高低不平的丘岭、平原,古长江、古钱塘江(曾是古长江的一个支流)流经舟山。舟山河流纵横,丘岭、湖泊、山涧流水、湿地点缀,到处草木茂盛、郁郁葱葱,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各种野生动物:水牛、黄牛、野象、斑鹿、糜鹿、野猪、野马、犀牛……云集于此,构成一幅人与自然相互依赖、和谐共存的情景(右图)。
(二)
舟山海域古动物化石的发现与研究结合对古地球气候变化、古地质、古地貌、古地理、古生物、古植物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在距今约15000~23000年前是人类诞生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冰期,由于此次冰期的出现距今时间最近,故称之为“末次冰期”。有专家估计末次冰期全球气温比现在要冷了许多,由于气温的急剧下降打乱了地球上原生物带动物的环境,大批寒带动物向冷带转移,冷带动物向温带转移,形成全球动物的大迁移。在许多地方出现了生物重组现象,北方动物向南方迁移,此时的远古人类同样踏着千里冰封追逐结队的兽群,实现了人类自身的第三次扩散。
舟山海水深度平均只有50~60米,且境内海域自陆缘海,东北宽,西南窄,水深由西北向东南递增,海底是浙江大陆向东向北自然延伸入海。
舟山海域大陆架是我国乃至世界最广阔的陆架区之一,陆架浅水范围广阔,等深线方向与岛屿纵向成列趋一致,20~40米水深是海底坡降突变带,北部海底地壳沉降幅度大,但北部由于长江带来的泥沙沉积补偿,沉降显著,10米、20米、30米等深线东凸。
嵊泗列岛、花鸟山以北有两条古长江弱谷,宽达10公里。杭州湾有古钱塘江河流阶地,向东可见古长江、钱塘江的河流地藏谷,东海大陆架上仍保留着大理冰期晚期(距今约10万年)海退后的贝壳堤和残留滨海沙。
舟山岛屿沿海多陡坡,这是成岛之前古山丘山脚被海蚀所致,在潮水潮流水动力强的航门、水道海区,泥沙不淤、少淤或沉积、覆盖、冲刷基岩裸露,形成海底盆谷地带。海礁以北谷沟深70米以上,离岛较远的东部海域坡缓,海底平坦,局部隆起礁石礁组形成海底平台,20米等深线趋南北走向,50~60米等深线呈东北西南走向,显示海底地势倾斜坡南北海域差异。北纬30度以北海底,坡降小,地形平坦,以南海底坡降大,波状地形。
从以上东海大陆架,舟山海域部分地状分析,此时的舟山已完全暴露在海平面上。
(三)
地质学家推测,在末次冰期期间,海平面大幅度下降,使我国沿海海域变成陆地的总面积超过45000平方公里之多,约占原海平面的2/3。在东海东边的日本冲绳海槽依然是海域,与现今的海岸线相比较,当时的海岸线向东移约800~1000公里。
那时舟山以北区域在强烈的西北风侵袭下,干旱日益加剧,渤海、黄海和东海的部分区域蒸发过度,土地干裂,有可能已出现沙漠化现象。而地处北纬30度的舟山,由于古长江、古钱塘江等流经,西面受四明山脉的不断隆起,阻挡寒风的侵入,形成另一种景象,此时舟山是一望无垠的丘岭、平原和湿地,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科学的论断也为近年来舟山海域不断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所证实。舟山原始木棒、各类带有人工痕迹动物化石的出现以及原始人类使用的骨角器的发现均可证明远古的舟山是古人类繁衍生息和活动的广阔天地。(作者系原舟山博物馆馆长)转载《舟山收藏》